按照《广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专项)报考公告》(以下简称“报考公告”)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招收“交叉学科创新专项”博士研究生工作程序》,自2024年1月15日我校发布报考公告后,已有符合报考条件且有意向的考生通过电话、邮件、视频、面谈等方式与招生导师和院所沟通,进行了预报名。根据工作进度,现将我校2024年招收“交叉学科创新专项”博士生选拔流程通知如下。
一、网上报名及提交资料
1.确认专项候选人初步人选
时间:2024年1月15日-2024年4月15日
要求: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者向导师、招生院所提出报名申请,导师通过与报考者进行面谈(根据实际情况,线上或线下方式均可),确认“专项候选人初步人选”(以下简称“初步人选”,以导师签名同意的《导师确认表》为准,《导师确认表》见附件1)。每位拟招“交叉学科创新专项”的导师,原则上只能确认1名“初步人选”。“初步人选”方可进入后续报名审核环节。
2.网上报名
时间:2024年4月16-17日
要求:各位“初步人选”自行登录我校研究生院官网的“博士生网报系统”,查阅网报说明并按照流程要求进行网上报名信息填报并提交,打印《报考登记表》。
3.提交申请材料
时间:2024年4月18-23日
材料:《导师确认表》、《报考登记表》、学籍学历证明、成绩单、英语水平证明、研究论文或科研进展、专家推荐信及其他附加材料等,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清单详见附件4)。
要求:
(1)电子版材料(4月20日前完成提交)
①考生按要求准备材料并加盖公章后,将全部待审核材料原件按顺序扫描成一个pdf文件,连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报名信息简表》(在网报系统自行下载)一起压缩打包,发电子邮件至各招生院所负责老师邮箱(见“联系方式”)。
②邮件名称及扫描件压缩包命名格式:报考院系代码-报考院系名称-报考专业代码-报考专业名称-考生姓名,如201-基础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张三。
(2)纸质版材料(4月23日前完成提交)
材料均用70克以上A4纸打印或复印,并按附件4的材料清单顺序排列封装入牛皮纸档案袋,并须在档案袋正面张贴填好的“2024年招收攻读全日制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材料目录(自查表)”(在网报系统自行下载)邮寄至各招生院所(地址见报考公告“联系方式”),为保证材料安全和接收及时,考生邮寄材料请选择EMS快递。
4.缴费:初定为4月25日,具体另行通知。
二、报考资格审核
各招生院所与导师、专家组根据“初步人选”所提交的电子版、纸质版报考材料,对其报考资格进行形式审核,以院所为单位确定入围学院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并报送至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网上公布进入综合考核阶段考生名单。
三、学院综合考核
1.组织领导:招生院所成立专家组对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采取半数淘汰制,即按学院“初步人选”总人数50%的比例,确定本单位推荐进入学校复试的考生名单。学院推荐名单报送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备案后,由研究生院统一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上述考生即成为学校“专项候选人”。
2.考核形式: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由学院自主设计考核方法,面试可采用学术报告、专家提问等考核方法。
3.考核内容:根据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特点与培养要求,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已有专长解决中医药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所学学科与中医药学科协同创新研究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具体考核内容由各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考核专家组结合本单位实际自行确定。
四、学校复试
取得“专项候选人”资格的考生进入学科择优考核,亦即学校复试。学校复试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织进行。工作小组制定相应人才选拔评价标准,并成立复试专家组,主要以面试形式考查考生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创新潜质与综合能力,具体程序按附件指引。
五、录取过程
学科择优考核确定拟录取名单后,经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上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议,确定拟录取名单并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所有拟录取名单经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教育部联合检录审批同意,且正常完成体检、政审、调档等流程后,将向拟录取新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六、时间进度
2024年1月15日-2024年4月15日,考生预报名,与导师面谈
4月16日-4月23日,考生网上报名、寄送材料
4月24日-4月29日,汇总材料、资格初审、公布进入综合考核阶段考生名单
5月份,学院综合考核、学校复试、确定拟录取名单
以上时间若有调整,请以学校实际安排为准。拟录取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后,公示7个工作日。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4年4月9日
附件:
“交叉学科创新专项”博士生招生学校复试考核评价指引
考核项目 | 项目内容 | 分值 |
学历学位教育背景、学习工作经历 | 考生的学历学位教育背景,学习工作经历情况,特别是与中医药学科有交叉的学习、工作相关探索实践。 | 20 |
现有业绩基础(主要是近5年来的业绩积累) | 2019年1月1日以来,考生已获得的相关业绩,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文、专著、项目、专利、奖励情况等。 | 20 |
2位知名专家推荐意见 | 推荐专家的级别(含专家级别的证明),专家就考生能否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的推荐意见等。 | 20 |
学科交叉创新科研计划书 | 考生计划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思路与方法、特色与创新之处、计划安排与预期成果,以及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能否达到“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 40 |
总分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