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
我校科学技术哲学是广东省高校较早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也是否全国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几家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本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术传统。在我国率先开辟了医学辩证法和中医学辩证法研究领域,经过多年建设,该专业已形成两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医学与哲学研究。
二、培养目标:
掌握坚实、系统的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和学术进展;具有在这个领域和相近领域寻找新知识,以及从事研究和教学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于社会实践,具有从事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学与公共政策、以及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科技进步与社会进展 2.医学与哲学 3.科学社会学研究
4.科技思想与科技管理 5.中国道德研究 6.科技哲学与社会进步
7.宗教思想史与当代世界民族问题;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3年。
五、培养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
1.采取导师个人负责制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着力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研究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把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4.加强实践环节,让研究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
5.重视研究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引导,要求为人与为学并重。
六、课程设置:
类型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学时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公共课 | 外 语 | 第一学期 | 108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 | 第一学期 | 36 | 考试 | |
自然辩证法 | 第二学期 | 54 | 考试 | |
专业基础课 | 马克思经典原著选读 | 第一学期 | 36 | 考试 | |
哲学史(中、西) | 第一学期 | 36 | 考试 |
自然科学发展史 | 第二学期 | 36 | 考试 |
选 修 课 | 限选课 | 医学与人类文化概论 | 第一学期 | 36 | 论文 | |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第一学期 | 36 | 考试 |
专业 选修课 | 科学哲学导论 | 第二学期 | 36 | 考试 |
医学伦理学 | 第二学期 | 30 | 考试 |
医学辩证法 | 第二学期 | 30 | 考试 |
方法课 | 医学统计学 | 第二学期 | 40 | 考试 |
文献检索与利用 | 第二学期 | 50 | 考试 | |
专业课 | 当代科学技术与哲学 | 第四学期 | 30 | 考试 | |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与撰写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到本学科的发展,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研究课题,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
2.开题报告工作
经过选题的充分准备工作和实际论证后,研究生应尽快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末前进行,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完成课题的条件;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开题报告会由所在学院组织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意见与建议。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须在半年内申请重新开题一次。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核,学院审批通过后,报研究生处备案。
3.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题目与内容确定后,应在导师组指导下,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撰写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系统的完整的学位论文。具体学术规范与标准详见《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手册》的相关内容。
八、教学与社会实践
1.安排相关课程教学实习10课时;
2.由教研室主持、主讲老师带教,严格按教学各环节实施;
3.写出教学实习总结,教学实习指导老师写出评语。
4.根据本专业特点和课题需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适当安排省内、外作社会调查和文献调研。
九、论文答辩
研究生必须通过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在学期间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教研室、院、所同意,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其答辩工作必须在我国进行。
学位论文答辩和要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十、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研究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十一、其他要求参照我校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执行。
自学参考书目与相关文献:
陈昌曙、远德玉,《自然科学发展简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W·C·丹皮尔,李珩译,《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黄顺基,《科学技术引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J·O·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95。
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自然科学史研究》。
《马恩全集》第3卷或《马恩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恩全集》第20卷或《马恩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恩全集》第21卷或《马恩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全集》第4卷或《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
《邓小平论科技》,中国科学院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科学院主编,《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出版社,1997。
董梦华等编,《科学哲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90。
林超然等编,《科学哲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孙小礼等编,《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北京文化出版社,1988。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华夏出版社,1990。
肖前,《辨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冯友兰、涂又光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
李锦全、冯达文主编,《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任继愈译著,《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2版。
曹础译著,《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第1版。
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主编,《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东方智慧的历史启示》,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写,《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商务印书馆,2002。
张志伟著,《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梯利著,《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
何怀宏著,《伦理学是什么》,北京能够大学出版社,2000。
宋惠昌主编,《应用伦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刘大椿著,《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德]库尔特·拜尔茨著,马怀琪译,《基因伦理学》,华夏出版社,2001。
孟建伟著,《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吴照云,《管理学原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金岳霖主编,《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人民出版社,1998。
朱志凯主编,《逻辑与方法》,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