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研究生院
首页|部门概况|招生工作|培养工作|学位工作|管理工作|思政工作|就业工作|导师队伍与风采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培养工作>>培养方案>>正文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08-09-09 00:00:00   点击数: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涵盖了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及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个现代医学基础学科,并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中,在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药免疫药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证等多个方向具有特色优势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有献身于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西医结合事业服务。

2.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上掌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及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技能;科学作风严谨,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并在本学科研究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掌握—门外国语(非英语专业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二、研究方向

(一)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1.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进行中药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评价,中药毒理及毒代动力学等一系列安全性评价研究。

2.药物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

研究中药药物动力学和体内代谢,对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进行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3. 中药免疫研究

包括中药的免疫药效评价、免疫药理和免疫毒理研究。

4.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研究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症候、中药药理和中药种质资源等研究。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方向

1.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证基础及调理脾胃方药药理研究

2.中医药防治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中医"脏腑相关"学说的研究

4.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5.中西医结合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三、学习年限:

博士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基本学习年限两年。

要求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所有学位课程;第二学期在完成课程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科研、教学技能。此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逐步熟悉实验环境和实验方法。第三学期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两个学年,期间穿插进行教学实践工作。

除第一学年放假外,从第二学期起,将根据科研工作情况由导师掌握。在学期间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时,所有请假及审批手续必须符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规定,否则以旷课论处。

四、课程设置

类型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课

外语

第一学期

108

考试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一学期

54

考试

现代多元统计与统计软件应用

第二学期

40

考试

中医药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第一学期

30

考试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理研究方向

类型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考核方式

备注

专业基础课

药物动力学/免疫学

第一学期

50

考试

中药现代化及其关键技术/天然药物研究方法学/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第二学期

36

考试

中基进展/生理学进展

第一学期

30

考试

专业

选修课

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

第二学期

50

考试

现代病理技术/超微结构与电镜技术

第二学期

30

考试

药物评价方法学/中药学专论/

第二学期

30

考试

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学(DME)

第二学期

50

考试

任选课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中选取

专业课

中药制剂分析/临床药理学

第四学期

50

考试

中药免疫药理/基因工程

第四学期

50

考试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方向

类型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考核方式

备注

专业基础课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第一学期

30

考试

分子生物学

第二学期

50

考试

生理学进展

第一学期

30

考试

专业

选修课

神经生理学

第二学期

30

考试

循环生理学

第二学期

30

考试

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

第二学期

50

考试

任选课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中选取

专业课

相关基础医学专业课

第四学期

50

考试

五、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坚持导师具体指导与教研室及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注重计划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在严格按照既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根据每个士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课题及具体情况,制定单独的培养计划。

培养过程中,注意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士生双方的积极性;贯彻学位课程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博士生既要系统地学习理论,也要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门学位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士研究生要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

六、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

(一)教学实践

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基础上,在导师组指导下于第2、3、4学期进行部分课程及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教实习、指导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完成后博士生本人应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实践考核表》,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教研室考核。成绩不合格要重新实践,再不合格按必修课不及格处理,不准毕业。

(二)科研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训练,掌握实验方法,熟练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开展实验,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本科生的"科学探索实验"。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申报。

七、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全国与广东省内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有关学术活动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导师可根据科研经费情况适当安排研究生进修学习或培训,或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宣读。在校期间公开发表2篇以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一篇为核心期刊。

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10次以上,在本学科开设学术讲座1次以上。

八、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作者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科研创新的能力。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到本学科的发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尽量围绕导师或导师小组的研究课题进行,同时,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博士生的专长和不足,结合博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指导选题。

在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经导师指导,根据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发展及本专业研究方向,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研究生在完成文献查阅和最终确定科研立题的基础上,做好预实验,并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

经过选题的充分准备工作、预实验和实际论证后,博士生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完成课题的条件;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开题报告会由院、所组织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意见与建议。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须在半年内申请重新开题一次。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核,院所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开题报告审查确定之后,应制订科研方案和计划。在导师指导下,进入研究实践阶段,根据文献调研的系统综述、实验过程记录和数据处理、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系统完整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于第六学期撰写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

九、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学位论文,政治思想鉴定,经导师、教研室、院、所同意,研究生院批准,方能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和要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4)学位字013号文件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十、其他要求参照我校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条: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条: 100503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闭

打印】    【收藏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中国博士后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      邮编: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