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部门概况|招生工作|培养工作|学位工作|管理工作|思政工作|就业工作|导师队伍与风采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培养工作>>培养方案>>正文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08-09-09 00:00:00   点击数: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涵盖了药理学、毒理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个现代医学基础学科,并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在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药免疫、中药抗肿瘤等多个方向具有特色优势。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服从组织分配,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服务。

2.掌握中医药、西医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基本具备从事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生化药理与分子药理研究、药物研发与质控、实验室技术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方面有所创新。

3.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二、研究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解剖研究方向

1.全身经穴的三维重建研究。

2.经络实质筋膜学说相关研究。

3.干细胞与经络基础研究。

4.中医药调控干细胞防治重大疾病。

(二)、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从细胞膜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体系的调控与整合研究等方面,探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以及中医药的作用靶点,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提供理论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

1.中医药防治肿瘤中西医结合基础病理学研究。

2.中医药防治免疫相关疾病研究。

3.中药安全性评价(毒理病理)作为临床应用的药物必须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毒理病理检查研究。

(四)生物化学研究

1.肿瘤的基因治疗及中医药增效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抗肿瘤中药多成分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寄生虫研究

1.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基础研究

2.中医药与微生态研究

(六)组织胚胎学研究

中药抗白内障组合靶蛋白及其组合有效成分研究。

(七)中西结合在核医学的研究

1.核技术在中医药基础与临床应用的研究。对中医临床疾病的快速诊断、预后估计及中医疗效观察和指导用药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实验诊断标准和依据,使中医药的研究在原有的方法上有所突破,使人们的认识又更进一步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这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意义。

2.脾肾相关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主要体现以脾为核心的主导思想,以五脏相关理论在某一方面的突破,探讨强肌健力方防治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的作用途径及中医脾肾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八)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1.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进行中药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评价,中药毒理及毒代动力学等一系列安全性评价研究。

2.药物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

研究中药药物动力学和体内代谢,对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进行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3. 中药免疫研究

包括中药的免疫药效评价、免疫药理和免疫毒理研究。

4.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研究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症候、中药药理和中药种质资源等研究。

(九)中西结合在脾胃病证方药的研究

1.中西医结合脾胃病证研究

本研究以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为特点,开展脾虚证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功能基因谱与模式识别研究、脾胃湿热证本质及其与水通道蛋白表达关系研究、脾胃虚实证胃肠动力学研究、脾虚动物胃泌素受体信息传递及中药调控研究、肝郁脾虚证结肠动力异常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及中药调整作用。

2.调理脾胃方药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研究

本研究方向围绕脾胃病证的研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建立了胃肠道整体、器官、组织、细胞等不同层次的药理实验技术,开展了小肠隐窝细胞、壁细胞、胃癌细胞、肠癌细胞的受体、酶分子、蛋白和基因表达等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脱产学习3年,最长不超过4年。

要求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所有学位课程;第二学期在完成课程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科研、教学技能。此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逐步熟悉实验环境和实验方法。第三学期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两个学年,期间穿插进行教学实践工作。

除第一学年放假外,从第二学期起,在学期间所有的寒、暑假是否放假,将根据科研工作情况由导师掌握。在学期间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时,所有请假及审批手续必须符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规定,否则以旷课论处。
四、课程设置
五、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坚持导师具体指导与教研室及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注重计划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在严格按照既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强化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根据每个硕士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课题及具体情况,制定单独的培养计划。

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硕士生双方的积极性;贯彻学位课程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硕士生既要系统地学习理论,也要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门学位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要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每一个硕士研究生要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

六、教学与科研工作

(一)教学实践

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于第2、3、4学期进行部分课程及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教实习、指导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完成后硕士生本人应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实践考核表》,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教研室考核。成绩不合格要重新实践,再不合格按必修课不及格处理,不准毕业。

(二)科研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训练,掌握实验方法,熟练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开展实验,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本科生的"科学探索实验"。参与教师的课题申报。

七、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全国与广东省内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有关学术活动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导师可根据科研经费情况适当安排研究生进修学习或培训,或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宣读。在校期间公开发表1篇以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

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6次以上。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作者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到本学科的发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尽量围绕导师或导师小组的研究课题进行,同时,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硕士生的专长和不足,结合硕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指导选题。

在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经导师指导,根据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发展及本专业研究方向,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研究生在完成文献查阅和最终确定科研立题的基础上,做好预实验,并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

经过选题的充分准备工作、预实验和实际论证后,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完成课题的条件;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开题报告会由基础医学院组织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意见与建议。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须在半年内申请重新开题一次。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核,院所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开题报告审查确定之后,应制订科研方案和计划。在导师指导下,进入研究实践阶段,根据文献调研的系统综述、实验过程叙述和数据处理、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系统完整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于第六学期撰写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

九、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学位论文,政治思想鉴定,经导师、教研室、院、所同意,研究生院批准,方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要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4)学位字013号文件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十、其他要求参照我校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条: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条: 100503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闭

打印】    【收藏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中国博士后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      邮编:510006